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解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体会
主讲人:顾岱泉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展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强调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对于这一论述我结合自身学习,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特性的展现。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的工作。它具有意识形态性、实践性、群众性和全程性的特点:
1、 意识形态性: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独特战线。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方向、提供动力、增强活力与凝聚力的作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2、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实践性,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实践性,就是要从教育教学这个最大、最重要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去,发挥教育教学增长本领的更大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3、 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就是要贯彻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要相信、依靠高校广大师生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就是要发动高校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掘师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与潜力;就是要切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师生的要求,集中师生的智慧,解决师生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就是要广泛动员、组织、依靠广大师生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积极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4、思想政治工作的全程性,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持续性,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环节的健全和各个阶段教育的衔接,也包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高校所有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学术机构和师生员工,也就是所有的组织机构和全体成员,都必须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不仅要带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先当好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结合自己所做的工作,面向学生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日常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忽视、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不参与思想政治工作,
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放弃育人职责,背离正确办学方向,只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甚至错误影响,阻碍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要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重要工作,“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4] 因而,高校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而且要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性与渗透性。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科学性,或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抽象、孤立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都违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不仅损害思想政治工作声誉,而且造成教育教学价值取向不明,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因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第一位规律。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把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使命,提到遵循规律的高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对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生学会做事;育人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生如何做人。教书育人总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既不可能脱离价值观只讲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脱离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进行闭门思辨。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
范。教师的师德和专业技能,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但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是更重要的素质。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总之,教书育人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重要问
题,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培养出来的学生, 只有专业知识,没有或缺乏思想政治素质,则是教育的失败。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把这一途径进一步进行理论提炼,就是学生成长必须遵循的规律。这一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发展成才。二是自主学习成长。三是实践锻炼成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全面发展的目标导向是前提,自主学习是关键,实践锻炼则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坚持不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既是高校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创新模式。
第一, 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灵魂。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套单纯的培养手段或方法。
第二, 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不仅包含教育的社会目标、教育的根本任务,还包含高校的培养目标。高校的培养目标,即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的核心,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规格。离开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导致教育教学无所适从。
第三, 确定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运行过程。这一过程,既充分体现了高校各项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也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还为高校各级党政机关和师生员工制定教育教学和学习方案、组织管理、评价评估、采用教育教学方法提供指导。
因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模式的创新。我们要按照这个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克服一些高校忽视甚至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进一步改变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以错误言行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倾向,进一步避免德育与智育、体育相互脱节的“两张皮”倾向,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